第743章
作者:仗剑至天涯      更新:2024-05-03 14:48      字数:1960
  对于崇祯皇帝而言,他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,让这一批批拥有理想和热血的人才,通过自己的方式培养起来,特设的内务府文官班底,就会是这一批批人才的归宿,继而凭借自身本领晋升上来,逐步成为大明的栋梁!
  第三卷:维新变法
  第一章 江南之殇
  乾清宫。
  “各地试种红薯、土豆、玉米的收成很不错,看来以各地赈灾行署作为主导,来推广外来高产作物,这一思路是对的。”
  崇祯皇帝面露笑意,翻阅着所持奏疏,点头赞许道:“卿家兼领的农科院,此前所起到的作用很大,不然各地的赈灾行署所呈奏疏,不会言明各地有这等喜人的产量。
  无粮,人心不稳啊。
  特别是灾荒年景下,能吃饱肚子,别说是没见过的红薯、土豆、玉米,就算是让饿红眼的灾民吃观音土,都是大有人在。
  更别提一些地方,还出现易子相食的情况。
  今后农科院要做的事情,就是在各地赈灾行署的协助下,于直隶、山东、河南、山西、陕西、辽东等地,不断增加上述作物的种植规模,同时因地制宜的培育出产量更高的良种才行。
  这不是一件容易办成的事情。
  不过为了大明的黎民百姓,能多一口吃的,就算所遇困难再多,也必须将此事做好才行,这是救民的大事。”
  说着,崇祯皇帝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。
  处在小冰河时期下,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,依旧在深深困扰着大明,且在今后的较长时期内,都不会消退掉。
  鉴于这等复杂的国情,崇祯皇帝必须要未雨绸缪,设法增加大明的粮食产量,确保灾情发生时,朝廷能拿出赈灾粮解决问题。
  更为廉价高产的土豆、红薯、玉米等物,在崇祯皇帝的眼里,明显是最为合适的战略赈灾粮之一。
  在朝不保夕的灾情背景下,能够有一口吃的,就能救活一条人命,灾情侵袭严重之地,人就不能被称之为人了。
  “陛下的构想是好的,对农科院所拨银子也够,不过想持续增加土豆、红薯、玉米的种植规模,却面临着种种问题。”
  徐光启神情严肃,向崇祯皇帝拱手作揖道:“最为现实的问题,就是它们的产量固然很高,可是愿意种植的人很少,特别是没有遇到灾情的地方,就表现得最为突显了。
  种植这些作物,是不能缴纳田赋和人丁税的,地方百姓不认可,就算是朝廷做的努力再多,那也是徒劳无功。
  而且土豆、红薯的窖藏很麻烦,稍有不慎就会让整窖所储的土豆和红薯,出现发芽或腐烂的情况。”
  崇祯皇帝眉头微蹙起来。
  尽管土豆、红薯、玉米等物,是在大明后期通过海贸就传进来了,可是它们在神州的推广种植周期,却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时期。
  一方面是交通不便造成的。
  一方面是赋役制度造成的。
  此外还有一些别的原因。
  之所以土豆、红薯、玉米等物,能在鞑清时期逐步推广开,其中占比较重的原因就是灾情太多,导致各地百姓知晓这些后,开始慢慢的接受这些外来作物。
  “的确是长路漫漫啊。”
  崇祯皇帝轻叹一声,双眼微眯道:“既然是这样的话,那就暂以内务府的名义,每年向各地赈灾行署调拨一笔银子,用以定向收购晒好的红薯和玉米,至于土豆这一作物,可试着进行加工。
  每年收购的那批粮食,各地赈灾行署都要登记造册,寻找合适的地域修筑粮仓,定期进行检查,用以灾情所需的战略赈灾粮。
  这些事情朕会让内务府拟定相应章程,妥善的解决好此事,相信这样明确下来,会减少相应的麻烦。”
  “陛下英明!”
  徐光启闻言大喜,忙拱手作揖道。
  倘若有内务府插手干预此事,那今后在北方诸省治下,想要逐步增加该类作物的种植规模,必然能减轻不少的问题。
  想在幅员辽阔的大明,试着推广起某件事情,必然会面临很多问题,如果不能解决这些现实问题,想促成该项事情的推广,根本就是不现实的事情。
  好在崇祯皇帝知晓的很多。
  选择让内务府插手收购这些作物,除了能够充当战略赈灾粮外,还能用以酿造酒水、加工粉条、加工全粉等,只要能形成一批产业,并将所产的商品销售出去,就能盘活推广种植这盘大棋。
  特别是用红薯或玉米所酿酒水,或许说口感不算太好,不过通过边地所开设的榷关,倾销到边塞的蒙古各部,那也是不错的选择,价格定的低一些,少赚一点,以换取战马、牛羊等物,这对苦寒的边塞之地,必然能逐步的扩宽边塞市场。
  饭要一口一口的吃。
  先将这些基础性的事情做扎实,后续展开怎样的进程,就依靠内务府逐一解决即可,办法总比困难多。
  “皇爷,内阁首辅韩爌,还有内阁诸大臣殿外求见。”
  王承恩从殿外走进来,神情恭敬的拱手作揖道:“在江南诸省出现骇人听闻的刺杀之事,导致钱谦益等大批人被刺杀……”
  “什么?!”
  徐光启骤然听闻此言,难掩惊意的脱口而出,震惊的看向王承恩,徐光启怎么都没有想到,在大明竟会发生这等事情。